鲍勃体育下载ios

产品展示

bob综合平台 bob综合平台

0716-8413588

地址: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纪南镇枣林铺

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产品展示

异育银鲫良种介绍

  异育银鲫(Carassiusauratusgibelio)是用方正银鲫作母本、兴国红鲤作父本,人工杂交而成的异精雌核发育子代。异育银鲫与亲本相比具有杂交优势,制种简便而子代性状不发生分离的特性。其食性杂,生命力强,生长快,肉质细嫩且营养丰富,生长速度比普通鲫快2倍以上,比其母本方正银鲫快34.7%。异育银鲫当年繁殖的苗种养到年底,一般可长到0.25千克以上。目前推广的异育银鲫新品种为“中科3号”和“中科5号”。

  鲫鱼的雌核发育,是以天然三倍体鲫鱼的雌核发育生殖特性为基础,采用比鲫鱼生长速度更快、个体更大的其他鱼类的雄鱼来刺激其卵子的繁殖方法。雌核发育不需要来参与遗传结合,自身遗传物质不参与遗传,仅靠外源刺激卵子的激动发育,产出的仔鱼与其母本是一致(包括性别)。但实际上,经过对其基因检测表明,其后代由于基因渗透的影响多少会带有极少的父本鲤鱼基因片段,通常会比母本生长速度快10%~15%,体型也随之增大。利用银鲫独特的异精雌核生殖方式,以异源(鲫鱼以外的品种)授精所产的雌核发育后代,统称为异育银鲫。

  第一代异育银鲫是在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发现银鲫异精雌核发育生殖方式后,用兴国红鲤的异源刺激银鲫卵子,通过雌核发育生殖产生的全雌性后代。第二代异育银鲫是20世纪90年代研究者利用血清蛋白的电泳表型在方正银鲫群体中区分出4个不同雌核发育克隆系,经多年生长对比养殖试验发现克隆系间存在很明显的生长差异而选育出来的高体型异育银鲫。这两代异育银鲫在我国大面积推广养殖后,显著推动了鲫鱼养殖业的进步和发展。

  异育银螂“中科3号”,是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桂建芳院士等,在鉴定出可区分银鲫不同克隆系的分子标记,证实银鲫同时存在雌核生殖和有性生殖双重生殖方式的基础上,从高体型(D系)银鲫(♀)和平背型(A系)银鲫(♂)交配所产后代中筛选出少数优良个体,再经异精雌核发育增殖,经多代生长对比养殖试验评价培育出来的异育银卿的第三代新品种。该品种于2008年经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获得全国水产新品种证书,品种登记号为GS01—00—2007,该品种成为适宜推广的养殖品种,适合在全国范围内的各种可控水体内养殖。

  异育银鲫“中科3号”是目前鲫鱼养殖中最主要的品种,占鲫鱼主养区的70%左右。该品种生长快,同时因其体型、体色好而具有非常好的市场接受度。在江苏等鲫鱼主产区,异育银鲫养殖模式已由传统的套养模式转变成高效的单养或主养模式,鲫鱼产量得到了显著提高。但由于经济效益好,近年来,为了更好的提高养殖产量,一些养殖户养殖密度慢慢的升高,忽视了鱼与环境容量之间的平衡,出血病、孢子虫病、大红鳃等爆发频繁,特别是2012年爆发于苏北地区的鲫出血病,造成很大损失。

  此外,随着饲料配方中动物蛋白源鱼粉价格的攀升,鲫鱼饲料每吨价格持续上涨近千元,养殖成本一直上升。此后,桂建芳研究团队针对异育银鲫出血病和孢子虫病频繁爆发,对饲料蛋白要求比较高等问题,利用团头鲂激活银鲫E系的卵子,再经冷休克处理获得携带团头鲂遗传物质的雌核生殖核心群体的基础上,以生长速度和抗病性为目标性状,采用雌核生殖纯化、群体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用兴国红鲤刺激进行连续10代雌核生殖扩群选育而成异育银鲫“中科5号”。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异育银鲫“中科3号”相比,在投喂低蛋白(27%)、低鱼粉(5%)饲料时,异育银鲫“中科5号”生长速度平均提高18.2%,抗鲫疱疹病毒能力平均提高12.6%,抗体表黏孢子虫病能力平均提高21.0%。

  异育银鲫“中科5号”于2018年通过了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水产新品种的审定,品种登记号为GS—01—001—2017,适宜在全国各地人工可控的淡水水体中养殖。

  异育银鲫外形酷似鲫,但其体型较大,侧线居多,而鲫的侧线居多。在体型方面,异育银鲫的体型较高,体高与体长的比例为41.7%~47%,一般在45%左右,而鲫的体型较矮,体高与体长的比例一般在40%左右。在银鲫的4个不同发育系中,D系银鲫的体型最高,平均体高为体长的47%,因而称为高背鲫;B系银鲫的体型最矮,平均体高为体长的41.7%;A系和C系的体型相似,其平均体高分别是体长的44.4%和43.7%。因此,可以以侧线以上和体高较高作为异育银鲫的外形特征。

  异育银鲫“中科3号”属于B体型,体略高,头略短,尾柄略短略高,其体长为体高的2.55倍,为头长的4.27倍,为尾柄长的8.5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0.76倍,侧线。

  异育银鲫“中科5号”背高而侧扁。鱼体背部较厚、呈灰黑色。头小,吻短钝,口端位,口裂斜,唇较厚,口角无须,下颌部至胸鳍基部呈平缓弧形。头顶往后、背部前段有一轻微隆起。鼻孔距眼较距吻端为近。眼较大,侧上位。背鳍基部长,鳍缘平直,最后1根硬刺粗大,后缘有锯齿。背鳍起点与腹鳍起点相对,胸鳍不达腹鳍,腹鳍不达臀鳍。臀鳍基短,第3根硬刺粗大有锯齿,尾鳍叉形。体被大圆鳞,鳞片后缘颜色较深,使鱼体呈灰黑色,侧线完全,略弯。背鳍鳍式为D.Ⅳ-17~20,臀鳍鳍式为A.Ⅲ-5,侧线。其外形上最大的特点是在头部的后缘有一个小小的隆起,类似武昌鱼(团头鲂)的特征。

  异育银鲫和普通鲫鱼一样,为典型的底层鱼类,既可生活在静水和一定流水的江河、湖泊和水库中,又适于在池塘中养殖。异育银鲫对水温的适应范围较广,在全国各地均可安全越冬,最佳生长水温为25~30℃。在此温度范围内,异育银鲫摄食旺盛,生长速度快,在长江流域的生长期为3~11月,7~9月生长速度最快。异育银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对水体的pH、低溶解氧等理化因子也有较强的耐受力。异育银鲫适合于各种水体养殖,尤其适应在底质肥沃、底栖生物丰富的水体中生长。

  异育银鲫为杂食性鱼类,对食物的要求不很严格,既能以浮游动物、浮游植物为食,又能摄食底栖动植物以及有机碎屑等,食物的种类随着个体大小、季节、环境条件、水体中的优势生物种群的不同而相应有所改变。体长1.5厘米以下的鱼苗以轮虫为主,幼小个体摄食藻类、轮虫、枝角类、桡足类、摇蚊幼虫和其他昆虫幼虫等,这一段时期以动物性食物为主;3厘米以上个体一直到成鱼则以植物性饵料为主。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异育银鲫也可摄食大麦、小麦、豆饼、玉米和配合饲料等。

  蛋白质是鱼体生长过程中构成机体的第一营养需求,异育银鲫对蛋白质的需要量依饲料种类而变化很大,同样也要考虑到鱼体的大小、饲料蛋白质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异育银鲫的生长。在一定的范围内,异育银鲫相对生长率随蛋白质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因此,在异育银鲫养殖过程中,要充分保证其对蛋白质的需求。异育银鲫对蛋白质的需求占营养总需求的32%~36%,而且幼鱼阶段的需求要高于成鱼阶段。

  氨基酸平衡能提高动物对蛋白质和氨基酸的利用,促进动物生长,节约饲料蛋白质资源,减少含氮物质对环境的污染。饲料中氨基酸平衡,不但可以降低粗蛋白质水平,还能够促进异育银鲫的生长。饲料氨基酸的平衡性越差,异育银鲫对其利用率就越低。蛋白质是由20种氨基酸组成。因此,对氨基酸的需求,其实就是对蛋白质需求的进一步细化。异育银鲫对氨基酸的需求中,有10种是一定要有和必须要提供的,称之为必需氨基酸。如果缺少或不足,则影响鱼体的正常生长与发育。异育银鲫对10种必需氨基酸的需求量依次是:赖氨酸5.7%、蛋氨酸3.1%、苏氨酸3.9%、精氨基酸4.2%、组氨基酸2.1%、亮氨酸3.4%、异亮氨酸2.3%、苯丙氨酸6.5%、色氨基酸0.8%、缬氨基酸3.6%。在配制异育银鲫配合饲料时,应按上述要求对氨基酸的需求计算配制,方能取得良好的养殖效果。

  脂肪是异育银鲫生长中的主要能量来源。异育银鲫对脂肪的需求量占营养总需求量的7%~8%。异育银鲫对脂肪中需要的必需脂肪酸是ω3、ω6系列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具体为:二十碳五烯酸(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HA)、亚麻酸、亚油酸4种。在配制异育银鲫的饲料时,应格外的注意添加含有这几种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肪原料。通常鱼油、植物油是含有上述脂肪酸的主要来源。

  碳水化合物是构成鱼体肌肉及鱼体脂肪的原料,也是鱼体生命活动的能源物质,并为蛋白质合成提供碳架。碳水化合物来源广泛,且价格低,是构成异育银鲫配合饲料的主要的组成原材料之一。但是,鱼类缺乏胰岛素,对碳水化合物消化吸收率较蛋白质、脂肪低,若添加过量易形成脂肪肝等病症。因此,在饲料配制中应注意添加量的控制。异育银鲫对碳水化合物最适需求量占营养总需求量的35%~40%。

  维生素是维持鱼体正常生理生长功能必需的一种营养物质。其需求量很小,但缺少会影响鱼体的生长发育。由于鱼类不能自身合成所需要的维生素,因此必须从饲料中获得。异育银鲫共需要15种维生素,在饲料中具体需求量如下:维生素B11.0毫克/千克,B27.0毫克/千克,B65.5毫克/千克,B120.02毫克/千克,泛酸30~50毫克/千克,叶酸3.0毫克/千克,生物素1.0毫克/千克,烟酸28毫克/千克,胆碱4000毫克/千克,肌醇400毫克/千克,维生素C60毫克/千克,维生素A10000单位/千克,维生素D500单位/千克,维生素E200毫克/千克,维生素K40毫克/千克。

  矿物质是鱼类营养需求的又一类物质,是除碳、氢、氧、氮四元素以外的各种必需元素,共约17种,主要是钙、磷、钾、钠、氯、硫、镁、铁、铜、钼、锌、锰、钴、碘、铬、氟、硒。在饲料中具体需求量:钙5克/千克,磷7克/千克,钾3克/千克,钠3克/千克,氯2克/千克,硫3克/千克,镁0.5克/千克,铁0.1克/千克,铜2毫克/千克,钼0.1毫克/千克,锌30毫克/千克,锰20毫克/千克,钴0.1毫克/千克,碘0.1毫克/千克,铬0.1毫克/千克,氟0.1毫克/千克,硒0.1毫克/千克。

  异育银鲫的生长速度显著快于普通鲫鱼。在人工养殖的水体中,异育银鲫的生长速度一般受到鱼种放养密度、搭配放养品种、饵料丰歉以及常年水温的影响。在正常的情况下,当年繁殖的苗种,养到年底,一般个体重可达0.25千克。在湖北最大个体可达0.65千克,在广东可达1千克左右。2龄鱼一般可达0.4~0.6千克。而普通鲫鱼,1龄鱼体长为8~9厘米,2龄鱼为11~13厘米,3龄鱼则达18厘米,体重达0.2~0.25千克,之后生长比较缓慢,5龄鱼体长亦不过25厘米,体重0.5千克左右。

  异育银鲫“中科3号”比已推广养殖的高体型异育银鲫生长快13.7%~34.4%,出肉率高6%以上,遗传性状稳定;其体色银黑,鳞片紧密,不易脱鳞;其碘泡虫病发病率比高体型异育银鲫低。

  与异育银鲫“中科3号”相比,异育银鲫“中科5号”具有两个明显的优势:一是能够在低蛋白的饵料系数下,即投喂低蛋白(27%)、低鱼粉(5%)含量饲料时1龄鱼的生长速度平均比异育银鲫“中科3号”提高18%,而异育银鲫“中科3号”则需要在31%~32%的蛋白饵料系数下才能生长较好;二是抗病能力较强,与异育银鲫“中科3号”相比,感染鲫疱疹病毒时存活率平均提高12%,养殖过程中对体表黏孢子虫病有一定的抗性,成活率平均提高20%。此外,异育银鲫“中科5号”6月龄和18月龄时肌间骨总数分别减少9.47%和4.45%,在有利于食用方面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因此,养殖异育银鲫“中科5号”无疑会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同时也能减缓对资源和自然环境的压力。

  异育银鲫既能在河流、湖泊中产卵,也可在池塘中产卵;既能自然繁殖,亦可人工催产。一般2龄可达性成熟。每年的3~6月为繁殖期,4月为繁殖盛期。在福建地区,一般3月上旬以后,水温上升到16℃左右时,即开始产卵,水温升至20℃左右时繁殖活动最盛。尤其要注意的是,异育银鲫中的高背鲫成熟产卵期较早,一般在3月就非常有可能成熟流卵。异育银鲫产黏性卵,所产出的卵一经与水接触即产生黏性,并吸水膨胀,可凭借卵膜的黏性黏附在水草或水面悬浮物上。

  异育银鲫可以通过雌核生殖、有性生殖和类杂种生殖等多种生殖方式繁殖后代。当用其他鱼类的与银鲫卵子受精时,银鲫具有将其他鱼类的染色体组、染色体片段或微量遗传物质并入到卵核中协同发育的能力。

  异育银鲫的规模化苗种生产,一般是进行人工授精。异育银鲫与母本方正银鲫一样,都是雌核发育三倍体。异育银鲫也可作为母本与兴国红鲤交配,所产后代同方正银鲫与兴国红鲤交配所产后代一样,未曾发现性状分离。

  请关注,点击我的头像进入或在今日头条搜索{吉山花瑶}个人主页能查看我的更多作品,今日头条会对关注者推送我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