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专家:王思露,国家高级食品检验师,中华人民共和国HACCP食品体系内部审核员
本文审稿:刘少伟,华东理工大学食品药品监管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食品科学博士,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博士后
一到周末,三五好友聚在一起,几杯冰爽的啤酒,再配上一桌子的的美食,可谓是绝佳的选择。
而在各种美味肉食中,鱼肉深受大家的喜爱,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充足,一直都是餐桌上的“必备品”。
对于如此优秀的“美味”,关于它的传言也是各种各样:有人说,野生鱼比较健康,超市卖的“速冻鱼”营养低,也有人说,鱼的有些部位绝对不可以吃,等等等等。
市面上常见的鱼主要是野生鱼和养殖鱼,很多人认为野生鱼相比起来会更有营养。其实,事实可能并非想的那样。
对于野生鱼而言,其生存环境存在很大的污染风险,野生鱼当中很容易富集一些有毒物质。
比如,有些鱼类由于捕食了本身含有毒素物质的小鱼、小虾或海藻等食物,轻易造成蓄积毒素,一般像河豚毒素、雪卡毒素都是轻易造成食物中毒的毒素物质,摄入量较大时(严重者)甚至会威胁到生命安全。
相比较来说,野生鱼和养殖鱼在口感上可能会有细微的差别,但在营养的东西的组成和含量上差别不大。
其实,只要速冻鱼类是正规安全加工的鱼肉,它的营养价值(种类和含量)并不会比新鲜的差,可完全放心食用。
但相比而言,新鲜鱼肉的口感和味道都会更好一些,也会降低致病菌、腐败变质物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的侵袭风险。
此说法需要公正看待,鱼眼当中的确含有一定量的EPA、DHA等“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但是它们的含量并没有很多,也不是很突出,想要起到明目的作用实则“难于登天”。
很多人说“吃鱼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身体清火明目”,这绝对是谣言,鱼身上的鱼胆绝对不能吃。
大多数鱼的鱼胆当中均含有毒素物质,比如胆酸、氢氰酸等有毒物质,毒性比同剂量的砒霜毒性还大。
此类毒素物质摄入过多易引起肝肾功能的损伤,甚至有可能是在短时间里造成肝、肾功能衰竭,严重的人甚至会有死亡的风险。
所以,吃鱼的时候必须要摘除鱼胆,如果在处理的过程中不慎将其弄破,也要注意一定要充分清洗干净。
很多人很喜欢吃鱼头,认为“吃鱼脑可以补脑”,但这一说法没有一点科学依据,完全不能深信。
鱼头可以吃,但需要挑选食用,像含有重金属汞比较高的鲨鱼、旗鱼、金枪鱼以及剑鱼来说,鱼头要尽可能的避免食用。
鱼类食品中富含优质蛋白质等多种营养物质,建议每周都应该有摄入;建议每周最少食用3次,每次100150克。
另外,《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建议每人每日要摄入40-75克水产品。
鲨鱼、金枪鱼、剑鱼以及旗鱼等鱼类属于食物链中层级较高的鱼类,更容易存在重金属汞等有害于人体健康的物质,食用风险较高,请不要使用。
煎炸炒烤等高温烹调方式加工制作出来的鱼类,会损失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另外还容易由于高温烹调产生苯并芘等有毒致癌物质。
和新鲜鱼相比,腌制鱼中含有更多的亚硝酸盐物质,经常摄入容易增加致癌的风险;除此之外,腌制鱼肉中含有较多的食盐,大量摄入容易增加高血压、胃癌等疾病的患病几率。
综上所述,鱼类食品味道鲜美且营养丰富,建议各位食用,但要遵从健康食用细则,安全吃鱼、健康吃鱼。
- 上一篇: 各种鱼类的养分价值和成效
- 下一篇: “引路鱼”会将人骗到深水区溺亡?这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