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总是给人带来生机与希望。当第一缕春风拂过,大地上的万物都像是被唤醒了一般,焕发出勃勃的生机。水域,作为大自然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春天也有着独特的景象。
在城市的公园里,湖泊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岸边的垂柳依依,嫩绿的柳枝随风摇曳,仿佛是在与湖水低语。湖面上,一群群水鸟欢快地嬉戏着,它们时而潜入水中,时而又振翅高飞,溅起的水花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晶莹的光芒。仔细看,湖水中鱼儿们也开始活跃起来,它们成群结队地游弋着,时而穿梭在水草之间,时而跃出水面,似乎在迫不及待地感受春天的气息。
而在广袤的江河之中,春天的变化更明显。河水奔腾不息,裹挟着从上游带来的养分,为整个流域带来了活力。在一些浅滩处,水草开始疯狂生长,它们在水中摇曳生姿,成为了鱼儿们的天然庇护所。此时,江面上偶尔还能看到一些渔船的身影,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渔船不再是为了捕捞,而是渔民们在进行一些日常的养护工作,或是为了欣赏这春日江景。
这些看似平常的春日水域景象,其实都与一项重要的制度息息相关 —— 春季禁渔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水域中的ECO正经历着一场自我修复与繁衍的重要过程 ,它不仅关乎着鱼儿们的生存与繁衍,更对整个水域ECO的平衡与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春季禁渔期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它又是如何实施的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同深入了解。
春季禁渔期,就像是大自然为水域生态系统精心设定的一个 “休养生息” 的特殊时段。在这一段时期,有关部门会发布一系列规定,对特定水域的渔业活动进行严格限制,目的是为了给水中的生物们创造一个安宁、稳定的繁殖和生长环境 。
以我国为例,不同地区的春季禁渔期时间和范围虽有所差异,但总体来看,很多重要的内陆水域,像珠江、淮河、钱塘江、闽江等,春季禁渔期一般是从每年的 3 月 1 日 0 时开始,一直持续到 6 月 30 日 24 时 。在这四个月的时间里,这些水域会全面实施禁渔措施,除了娱乐性游钓和休闲渔业以外,其他所有的捕捞作业都被严令禁止。
在四川成都,每年 3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全市的天然水域都处于禁渔期。在这个时间段内,不管是使用大型渔网捕捞,还是用小钓竿钓鱼,都属于违法行为。这是因为春季是鱼类繁殖的关键时期,成都的河流、湖泊里的鱼儿们正忙着产卵、孕育新生命,禁渔期的设定就为了避免它们受到外界干扰,让小鱼苗能够顺利出生和成长。
而在广东,珠江流域的禁渔期同样是 3 月 1 日至 6 月 30 日 。珠江作为我国南方的重要水系,孕育着丰富的水生生物资源,这里记录到的鱼类多达 659 种。禁渔期对于珠江来说,就像是一场及时雨,让众多鱼类在这段时间里安心繁衍后代,为珠江的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在禁渔期内,除了捕捞作业被禁止,销售、收购在禁渔期和禁渔区内捕捞的渔获物也是不被允许的,这从源头上和销售端全面保障了禁渔期制度的有效实施 。
春季,是鱼类繁殖的黄金时期。当水温逐渐升高,日照时间变长,这些环境因素就像是大自然发出的 “集结号”,唤醒了鱼类的繁殖本能。在这个时期,许多鱼类会从深水区游向浅滩、河湾、水草丰茂的地方,寻找适宜的产卵场所 。
以鲫鱼为例,每年 3 - 7 月是它们的繁殖期,当水温达到 20 - 24℃时,繁殖活动最为活跃。在一些湖泊和河流的浅滩,常常能看到鲫鱼成群结队地游来游去,它们在水草间穿梭,将鱼卵产在水草上,这些鱼卵就像一颗颗晶莹的珍珠,密密麻麻地附着在水草叶片上。鲤鱼的繁殖期也在 3 - 7 月,当水温在 25℃左右时,它们会选择在早晨和上午交尾,位置通常选在浅滩,那些有供鱼卵附着的地方,比如水草、树枝、石头较多的水域,水深半米左右,都是它们钟爱的繁殖地。
然而,过度捕捞就像一场无情的灾难,给鱼类的繁殖带来了沉重的打击。在过去,一些不法渔民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在春季大量捕捞亲鱼。这些亲鱼还没来得及产卵,就被捕获上岸,导致鱼卵数量大幅减少。没有了足够的鱼卵,幼鱼的数量自然也跟着锐减 。而且,过度捕捞还会破坏鱼类的繁殖场所。比如,一些渔民使用的拖网等渔具,在捕捞过程中会将水底的水草连根拔起,而这些水草正是鱼类产卵的重要依托。没有了水草,鱼卵就失去了保护,很容易被水流冲走,或者被其他水生生物吃掉,这使得鱼类的繁殖成功率大大降低,种群数量难以恢复。
在水域生态系统中,鱼类就像是一个个关键的齿轮,它们的存在和数量变化直接影响着整个生态链的运转。鱼类在食物链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不同种类的鱼类处于不同的营养级。一些小型鱼类,如麦穗鱼、餐条鱼等,它们以浮游生物、藻类和小型昆虫为食,属于初级消费者。它们通过摄食这些微小的生物,控制着浮游生物和藻类的数量,防止它们过度繁殖,从而维持水域的生态平衡。而像鲈鱼、黑鱼等大型鱼类,则以小型鱼类和无脊椎动物为食,属于次级消费者。它们的存在控制着小型鱼类的数量,避免小型鱼类过度繁殖对浮游生物和藻类造成过大的压力。
当过度捕捞发生时,这一生态链就会被无情地打破。大量的鱼类被捕捞,导致生态链中的某些环节缺失。比如,当大量的小型鱼类被捕捞后,浮游生物和藻类就会失去天敌的控制,开始疯狂繁殖。这些浮游生物和藻类的过度繁殖会消耗大量的氧气,导致水体缺氧,水质恶化。而水质的恶化又会进一步影响其他水生生物的生存,使得整个水域生态系统陷入恶性循环。同时,大型鱼类因为缺乏食物,数量也会逐渐减少,这又会影响到以大型鱼类为食的鸟类、哺乳动物等生物的生存,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整个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容易受到外界干扰的影响。
回顾历史,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枯竭、生态恶化的案例不胜枚举。曾经被誉为 “世界第一渔港” 的纽芬兰渔场,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岛与圣劳伦斯湾东面之间,这里由暖流、寒流交汇形成,拥有丰富的渔业资源,盛产鳕鱼、鲱鱼、鲑鱼等多种鱼类。几个世纪以来,这里一直是全球重要的渔业产区,为当地居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 。
然而,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进步和巨型渔船的出现,过度捕捞现象日益严重。渔民们使用先进的捕捞设备,如机械化渔船、声呐技术等,能够在短时间内捕获大量的鱼类。从 16 世纪被发现以来,纽芬兰渔场长期处于过度捕捞的状态,尤其是鳕鱼,捕捞量急剧增加。到了 1992 年,纽芬兰渔场的鳕鱼资源已经面临严重枯竭的局面,鳕鱼种群数量锐减,繁殖数量远远跟不上捕捞的数量。加拿大政府不得不做出艰难的决定,实施了严格的 20 年禁渔令 。
禁渔令的实施虽然是为了保护鳕鱼资源,但却给当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成千上万的渔民失去了生计,许多家庭陷入经济困境,渔港的经济状况急剧恶化,曾经繁荣的商业活动几乎完全停滞。而且,由于长期的过度捕捞,不仅鳕鱼资源枯竭,海底生态系统也遭到了严重破坏。渔船使用的底拖网在捕捞过程中,不仅捕捞目标鱼类,还误伤大量非目标物种,包括海洋底栖生物和其他鱼类,导致海底生态链崩溃,整个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尽管加拿大政府实施了长达 20 多年的禁渔令,但鳕鱼种群的恢复仍然遥遥无期,海洋环境的恢复也需要漫长的时间。
在我国,也曾有类似的教训。一些水域由于过度捕捞,导致某些鱼类绝迹。例如,滇池金线鲃是云南四大名鱼之一,曾广泛分布于滇池及周边水域。但在 20 世纪 60 年代前后,由于围湖造田、过度捕捞等原因,其数量急剧减少,到 1986 年,滇池金线鲃几乎在滇池绝迹,仅存于部分入湖溪流及龙潭之中。直到后来,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攻克了人工繁育技术,才使得滇池金线鲃的种群数量逐渐得到恢复。这些案例都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禁渔的必要性,只有通过禁渔,让水域生态系统有足够的时间休养生息,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实现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水域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
为了确保春季禁渔期制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各地执法部门纷纷行动起来,他们就像一群忠诚的守护者,用实际行动织密了监管的大网。
在江苏,当地渔政部门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多个部门,开展了一系列联合执法行动。他们加大了对重点水域的巡查力度,不仅在白天进行常规巡查,还增加了夜间的突击检查。执法人员驾驶着执法船艇,在江面上穿梭,仔细检查每一艘过往的船只,一旦发现有违规捕捞的行为,立即依法进行查处。在一次夜间巡查中,执法人员发现一艘可疑船只正在进行非法捕捞作业。他们迅速靠近船只,当场查获了大量的渔获物和禁用渔具,依法对违法人员进行了处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一些高科技手段也被广泛应用到禁渔期监管中。在浙江,当地利用无人机对水域进行巡查。无人机可以快速到达一些人工难以到达的区域,通过高清摄像头实时拍摄画面,将信息传输回指挥中心。一旦发现有非法捕捞的迹象,执法人员可以迅速前往现场进行处理。同时,一些地方还建立了智能化的监控系统,利用视频监控、卫星定位等技术,对水域进行 24 小时不间断监控。这些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监管效率,让非法捕捞行为无处遁形。
春季禁渔期制度的实施,让许多水域重焕生机,丹江口水库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丹江口水库位于汉江中上游,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淡水湖,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曾经,由于过度捕捞和网箱养殖等原因,水库的渔业资源受到了严重破坏,水质也面临着污染的风险。
为了保护丹江口水库的生态环境,当地政府严格执行禁渔期制度,并采取了一系列生态修复措施。在禁渔期内,水库全面禁止捕捞作业,让鱼类有了充足的时间繁殖和生长。同时,政府还组织开展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活动,向水库投放了大量的鱼苗,包括鲢鱼、鳙鱼、草鱼等多种经济鱼类和珍稀鱼类。这些鱼苗在水库中茁壮成长,为水库的渔业资源注入了新的活力。
经过多年的努力,丹江口水库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如今,水库中的鱼类资源明显增加,据相关数据显示,水库中生活着 77 种鱼类,其中包括 40 多种经济鱼类 。在水库的一些水域,经常可以看到成群的鱼儿在水中游弋,场面十分壮观。不仅如此,水质也得到了显著提升,连续 25 年来,丹江口水库的水质稳定在国家二类以上标准,水质保持优良,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提供了优质的水源。
禁渔期对鱼类种群数量和生物多样性的积极影响,还可以通过一系列数据来体现。以长江为例,长江实施十年禁渔后,取得了显著成效。根据农业农村部组织开展的 2022 年全流域长江江豚科学考察,长江江豚种群数量为 1249 头,与 2017 年的 1012 头相比,5 年数量增加 23.42%,年均增长率为 4.3% ,实现了历史性转折,止跌回升。
在鱼类资源方面,长江宜昌段分布有中华鲟目前唯一已知的产卵场,是多种珍稀水生动物的栖息地。近年来,通过开展禁捕禁钓等工作,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三峡集团中华鲟研究所公布的数据显示,长江宜昌段鱼类年自然产卵数量已由禁捕前不足 10 亿颗,增加到 2023 年 310 亿颗,多年不见的鳤鱼近年来也多次被监测到,鱼类种类和数量都显著回升 。这些数据充分证明,禁渔期制度的实施,为水域生态系统的复苏提供了有力保障,让我们看到了水域生态恢复的希望。
尽管春季禁渔期制度在不断推进,但非法捕捞的现象却如暗流般涌动,屡禁不止。利益的驱使是非法捕捞难以杜绝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场上野生鱼类的价格也水涨船高。一些不法分子为了获取高额利润,不惜铤而走险,在禁渔期内进行非法捕捞。在一些沿海地区,非法捕捞的渔获物通过各种渠道流入市场,价格往往比合法捕捞的水产品高出数倍。这些不法分子为了逃避监管,还会采用各种隐蔽的手段,如使用小型渔船在夜间进行捕捞,或者将非法捕捞的渔获物藏在船舱底部,试图蒙混过关。
监管难度大也是非法捕捞屡禁不止的重要因素。水域面积广阔,执法人员难以做到全方位、无死角的监管。一些偏远地区的水域,交通不便,执法人员到达现场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这给了非法捕捞者可乘之机。而且,非法捕捞者的手段也越来越狡猾,他们会利用高科技设备来躲避监管。比如,一些不法分子使用声呐设备来探测执法船的位置,一旦发现执法船靠近,就立即停止捕捞,迅速逃离现场。还有一些非法捕捞者会对捕捞设备进行改装,使其看起来与合法的渔具相似,增加了执法人员辨别和查处的难度。这些非法捕捞行为不仅严重破坏了渔业资源,也对禁渔工作的顺利开展造成了极大的阻碍。
在禁渔工作中,公众意识的参差不齐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公众对禁渔期的重要性和意义了解不足,甚至存在一些误解。在一些农村地区,一些村民认为禁渔期是限制了他们的生产生活,对禁渔期制度存在抵触情绪。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在特定的时期禁止捕捞,觉得自己只是在小范围内捕捞一些鱼虾,不会对渔业资源造成太大的影响。这种错误的观念导致他们在禁渔期内仍然进行非法捕捞活动,有的甚至还会帮助非法捕捞者隐瞒违法行为。
一些消费者对禁渔期的认识也不够深刻,他们在购买水产品时,只关注价格和口感,而不关心这些水产品是否是在禁渔期内捕捞的。这种消费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非法捕捞的市场需求,为非法捕捞者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公众意识的不足使得禁渔工作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难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保护的良好氛围,对禁渔工作的长期有效开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跨区域、跨部门协调管理在禁渔工作中存在着诸多困难。不一样的地区的禁渔期时间、范围和执法标准可能存在差异,这给跨区域的执法协作带来了挑战。在一些省界、市界的水域,由于管辖权的模糊,容易出现执法空白地带,导致非法捕捞者有机可乘。一些地方的渔政部门与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之间的沟通协作不够顺畅,信息共享不及时,在打击非法捕捞行为时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在一些案件中,渔政部门发现了非法捕捞行为,但由于缺乏公安部门的配合,无法对违法人员进行有效的抓捕和处理;而市场监管部门在市场检查中发现了非法销售的禁渔期渔获物,却难以追溯到源头,无法从根本上打击非法捕捞行为。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加强跨区域、跨部门的协调合作。建立健全跨区域的执法协作机制,明确各方的职责和权限,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形成联合执法的强大合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执法能力,确保禁渔工作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作为公众,我们每个人都是水域生态保护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了解禁渔期的相关知识,是我们参与保护的第一步。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如电视、网络、报纸等,了解禁渔期的时间、范围和规定,增强自己的法律意识和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要严格遵守禁渔期的规定,不购买、不食用在禁渔期内捕捞的水产品。如果发现有非法捕捞或销售禁渔期渔获物的行为,要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为打击非法捕捞行为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禁渔期的宣传活动,向身边的家人、朋友、邻居宣传禁渔期的重要性和意义,让更多的人了解禁渔期,支持禁渔工作。可以通过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禁渔期的相关信息,或者参加社区组织的宣传活动等方式,扩渔期的宣传覆盖面,提高公众的参与度。比如,在朋友圈分享一些关于禁渔期的科普文章、图片或视频,让更多的人了解禁渔期对保护水域生态的重要作用;也可以在社区张贴禁渔期的宣传海报,向居民发放宣传资料,提高居民对禁渔期的知晓率。
对于广大垂钓爱好者来说,在禁渔期内,要严格遵守相关规定,不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垂钓活动。可以选择在允许垂钓的人工水体、养殖场、休闲农庄、生态钓场、垂钓基地等场所开展垂钓活动。在合法垂钓时,也要注意遵守相关规定,做到文明、环保垂钓。
要了解当地的垂钓管理规定,包括可垂钓的水域、鱼种、禁渔期等,不同地区规定各异,需严格遵守。选择合适的钓具和饵料,确保其符合规定,避免使用禁用的钓具和饵料。在垂钓过程中,要注意自身安全,避免在危险区域垂钓,如陡峭的岸边、高压线附近等。同时,要爱护垂钓环境,保持水域整洁,不随意丢弃垃圾。如果钓获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水生野生动物,应当立即放回原水体;钓获物每人每天留取的总重量不得超过规定标准,超出部分应当立即放回原水体;钓获单尾 (只) 重量超过规定标准的,可以留取,其他钓获物应当立即放回原水体,且钓获物不得交易。通过这些行动,垂钓爱好者可以成为禁渔期的守护者,为保护水域生态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社区和社会组织在禁渔期的宣传和监督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区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如举办知识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海报等,向居民普及禁渔期的政策和法律法规,提高居民的禁渔意识。还可以组织志愿者开展巡查活动,对社区周边的水域进行定期巡查,及时发现和制止非法捕捞和违规垂钓行为。
社会组织可以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展各种形式的公益活动,宣传禁渔期的重要性,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水域生态保护。一些环保组织可以组织志愿者开展水域清理活动,清理水域中的垃圾和污染物,改善水域环境;也可以开展水生生物保护科普活动,向公众普及水生生物的知识,提高公众对水生生物的保护意识。通过社区和社会组织的共同努力,可以凝聚起保护水域生态的强大合力,形成全民参与保护的良好氛围。
春季禁渔期制度,无疑是我们为保护水域生态所迈出的坚实一步,它承载着我们对水域生态系统的深切关怀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从眼前来看,禁渔期让鱼类在繁殖的关键时期免受干扰,为新生命的诞生和成长提供了安宁的环境。亲鱼得以顺利产卵,幼鱼有了足够的时间成长,这使得鱼类种群数量逐渐回升,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从长远而言,它维护了水域生态链的稳定,避免了生态系统因过度捕捞而陷入恶性循环,为整个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随着禁渔期制度的持续推进和不断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水域生态将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能看到更多种类的鱼儿在清澈的水中自由穿梭,水鸟在水面上欢快翱翔,水生植物郁郁葱葱,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那时,水域生态系统将恢复往日的平衡与活力,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的生态服务,如净化水质、调节气候、提供渔业资源等。
然而,要实现这一美好的愿景,离不开我们每一个人的持续关注和支持。让我们携手共进,积极参与到禁渔工作中来,共同守护这片水域,让它们成为我们永远的生命之源和美好家园。
记者4月19日从广州铁路公安局深圳公安处获悉,近日,一名旅客在深圳北站强行阻挡列车车门关闭,已构成“妨碍交通工具正常行驶”违背法律规定的行为,被深圳铁路警方行政拘留。4月18日13时许,由东莞南站开往厦门站的D2404次列车停靠在深圳北站3站台准备发出。
日前,山西省大同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席某某上诉案及所涉婚约财产纠纷上诉案的审判长接受记者采访:本案系不公开审理的案件,一审宣判后,鉴于网上存在大量不实信息,法院在法律规定范围内最大限度回应社会关切,澄清事实。
随着中美贸易冲突的升级,两国之间大宗商品的贸易流向正逐渐发生变化:以大豆为例,分析人士指出,巴西有望进一步巩固中国最大大豆进口来源国的地位。美国大豆种植户警告,美国大豆可能将永远失去中国市场。
“代购中国货”火了,美国网友纷纷求购中国商品,“离境退税”让民众开始算账
据中国蓝新闻报道,随着美国对中国产品征收的额外关税达到145%,许多美国网友开始讨论“打飞的去中国代购商品”的可能性,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
△美国加州州长纽森(资料图)美国人口和经济规模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亚州州长纽森当地时间16日宣布就关税问题起诉特朗普政府。他批评特朗普政府滥用关税政策的行为“违法”,给美国经济造成严重混乱和破坏。加州成为全美第一个就关税问题起诉特朗普政府的州。
玩具业是美国遭受关税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之一。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对中国生产的玩具加征高额关税,意味着曾经物美价廉的玩具将变成“奢侈品”。美国商务部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进口了价值177亿美元的玩具,其中75%来自中国。
山西“订婚案”维持原判,被告获刑3年,审判长答问:处女膜未破裂是否影响罪的认定?#媒体精选计划
山西“订婚案”维持原判被告获刑3年,审判长答问:法院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有哪些?#媒体精选计划
还可领取就业见习补贴。每人每年最高30240元!补贴条件:用人单位每月按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80%的标准对见习人员支付工作补贴。